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专家谈

解读胚胎植入的生理机制

2023-09-03 12:52:50 点击数:

胚泡植入是一个精细调控的过程,在植入的不同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内膜容受性因子的参与。这些年针对植入机制、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其标志物的开展了大量研究,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辅助生殖的好娠率,还能研究出更好的避孕方式。

人的胚泡(blastoyst),或称为囊胚,在受精后第4天形成并进入子宫腔,从受精后的第6~7天(即排卵后第9天) 开始进入子宫内膜,至第11 ~ 12天全部埋入,此过程称为植入 (implantation),或者称为着床 (imbed)。

植入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: 定位 (apposition) 、黏附 (adhesion) 和侵入 (invasion) 。胚泡的极端滋养层首先与子宫内膜接触,分泌蛋白水解酶溶解子宫内膜形成缺口,由此缺口胚泡逐渐进入子宫内膜,直至全“埋入”。通常情况下豚泡植入的部位是子宫体部或底部的内膜中,多见于后壁。成功的植入需要胚泡和子宫内膜的“同步协调”发育: 子宫内环境必须处于容受性阶段,受精卵则发育至胚泡阶段,及时进入子宫腔并且从透明带中孵出。

子宫内膜“接受”胚泡植入的特性,被称为子宫的容受性 (uterine receptivity),而具有该特性的时间很短,这个有限的时间段被称为植入窗口期 (the window ofimplantation) 。按照对于胚泡植入是否敏感可将子宫划分为三个阶段: 容受前 (prereceptive) 、容受(receptive) 和非容受 (nonreceptive)或耐受期 (refractory) 。子宫从容受前期过渡到容受期即植入窗口期)需要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叠加孕激素的作用;而植入窗口期关闭后,子宫自发转变到耐受期,不再接受胚的植入。子宫内膜的这几个阶段的进展是单向的,从耐受阶段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需要孕激素的撤退。在人类中,容受前阶段指排卵后的第7天之前(早期黄体期),子宫内膜容受期是在黄体中期(排卵后第7~ 11天),耐受期则是周期 (晚黄体期) 的其余部分,直到月经的来潮。

子宫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上皮、基质和肌层,各部分在子宫容受转变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明确。由于内膜表面上皮首先与胚接触,被认为发挥着将胚的信息传递给其他部分的作用;基质被认为具有诱导上皮转变的功能,在子宫容受性转变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。